电声行

微信扫一扫

微信小程序
天下好货一手掌握

扫一扫关注

扫一扫微信关注
天下好货一手掌握

互联网,天生浪漫吗?

   2020-08-27 6790
核心提示:网络效应(The Net Effect),当托马斯斯特里特决定用它作为书名时特意强调,这个词汇的含义与人们通常的认知并不一样。  斯特
 “网络效应(The Net Effect)”,当托马斯·斯特里特决定用它作为书名时特意强调,这个词汇的含义与人们通常的认知并不一样。
 
  斯特里特表示,人们会根据书名认为这本书是研究互联网对人,对儿童、教育、家庭、国家的影响,然而这些都不是本书要探讨的问题。接着他话锋一转,“本书对因果关系的探寻,旨在理解互联网不是产生什么效果的东西,而是它自身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。网络效应存在于它自身产生的过程之中。”这番表述无疑告诉人们,网络就是被精心设计、赋予寄托的一种结果。譬如,当我们在描述互联网是“信息乌托邦”或“代码即控制”时,不论它最终呈现的是什么,按照斯特里特的观点,网络早在诞生之初就被它的缔造者们烙上了印记。
 
  互联网的诞生缘于“冷战”,但事后的走向却从根本上背离了出发点。互联网所展现的并非是隔离、孤立、对抗的状态,而是开放、互联、共享,后者也因此被诠释成“互联网精神”而为人们广泛接受。斯特里特的写作旨在还原与解释互联网如何接纳了这种观念、思想,有哪些重要人物参与了这一进程,以及他们究竟是如何塑造成功的。如同福柯的《词与物》、路易斯·梅南的《形而上学俱乐部》,每个历史阶段有一套异于前期的知识形构规则,并且这些思想有其赖以维系的土壤和渊源。互联网作为一项承载人类创新梦想与传播诉求的科技成果,它包含着对时代的表达。这也正是《网络效应》重点要关注的议题。
 
  斯特里特尝试以“观念史”的框架,向公众提供另一种有关互联网发展史的叙事。他特别强调了文化、理念、愿景、思想在技术变迁中的作用。他认为,一项嵌入社会的技术,需要被赋予与主流社会价值观、日常生活以及个人体验相关的意义。从诸多方面看,《网络效应》很像弗雷德·特纳的《数字乌托邦》。在数字文化史的梳理与记录中,特纳的《数字乌托邦》可谓首屈一指。这部书行文流畅,细节丰富,信息量巨大,串联了整个20世纪50到80年代,它旨在告诉人们,互联网发展初期是由许多反战、反主流文化的知识分子与艺术工作者参与,这因而奠定了网络自由、开放、分享的信念基因。至于斯特里特的这本书,则在时间记录的跨度、人物群像的广度、理论学说的深度上,更进了一大步。斯特里特把自己的作品定位于“在充分吸收特纳作品基础上,提供了一个更加深远的解释”。那些在特纳笔下出现过的人物和重要的历史背景、事件,在《网络效应》中都有提及。不仅如此,斯特里特还从计算机科学、传播学、大众流行文化等领域,找寻思潮异动的蛛丝马迹,进而提出了一个与特纳的不谋而合的结论:在70年代,计算机成为方便获得、不可抗拒的新文化。其标志性意义不在于将懒人沙发或其他反文化标签引入办公室,而在于为计算机的运用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社会意义,为坐在计算机前意味着什么赋予了新的内涵。
 
  对当时深陷越战泥潭的美国来说,国内正兴起一股反战和由此及彼对社会不满的情绪。面对一个高度专业化、技术化和官僚制的世界,包括特纳在内的许多科技界人士,都在不断地思索计算机的“人文价值”。这个价值在斯特里特看来,就是“计算机混合了个体创造性和表达欲的叛逆感,塑造出一种浪漫主义的愉悦”。
 
  浪漫主义在斯特里特梳理下的互联网史中,是一个概念或一种价值立场。作者认为,当“浪漫主义”开始投射到计算机网络以后,它从此深深地影响与塑形了数字文化。直到今天,不管是开源代码,还是黑客伦理、赛博朋克或是极客们操办的各种音乐节、文化沙龙、“免费”模式等,都体现着对浪漫主义的追求和遵循。当然,它也不是抽象的,如同“网景”浏览器创始人、有着“硅谷金童”之称的马克·安德森,他代表着绝大多数硅谷人和科技业者的风范,对于未知的将来敢于冒险,对于认定的领域充满野心。
 
  斯特里特曾任美国佛蒙特大学社会学系教授,现为加拿大韦仕敦大学教授,研究领域包括媒体、技术、法律及文化。之前他还出版过《售卖空气》一书,这部作品如同《网络效应》一样,关注社会观念、文化对媒介发展的影响,只不过这里的媒介是广播。斯特里特认为,广播技术的发展如同1994年的互联网,在1920年曾令世人惊叹不已,可被视作一种社会哲学实践,是一种社会想象的产物,正如科技或经济必需品。倘若按照今天这本书的写法,它该有个备选的书名方案——“广播效应”。
 
  从题材上看,斯特里特写了一本并非编年体的互联网发展简史,与其他类似的著作相比,作者更关注的是互联网的内在基因如何形成。比如,安德鲁·基恩在《科技的狂欢》的第一章写了“互联网简史”。但他意在揭示,科技早就背离了其设计者们原本的意图,越来越成为拉大贫富差距的利器,而非如宣传的那样体现平等、协作的工具。吴修铭在《总开关:信息帝国的兴衰变迁》一书中,把连同广播、电视、电影、互联网在内的信息媒介,批评得毫不留情。他指出,不管处于哪个媒介占主导的年代,产业的巨头们总是想尽办法把持一切,它们通过垄断市场、国会政策游说、相关利益捆绑等手段,试图掌握“信息流的总开关”。又如《互联网:一部概念史》借由相关历史的整理,意在证明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发展主题或主导的线索。到了《网络效应》,斯特里特则从历史的细节中看到了文化信念的力量,并以翔实的资料、丰富的情节、生活的现场感营造,阐释了为什么文化对技术、制度起着关键的作用,以及它是如何发生的。
 
  不过,仅有浪漫主义激情是远远不够的,从技术到相关产业的成熟,离不开资本的支持。然而,市场与浪漫主义的关系是依情况而定的,两者并不必然是调和、融洽的。所以,在界定浪漫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时,既不能简单地总结为“接纳”,也不能转向认定为“抵抗”,用“博弈”或“角力”或许是恰当的。斯特里特多次谈到,网络的浪漫主义有一定的偶然性,因此,认为互联网天生孕育着自治、民主,这是一种自以为是、不顾史实的妄想。同样的,应当将其历史中的文化因素纳入到我们对科技产业政策制定、规则实施的考量范畴,这才是周全而又明智的举措。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
免责声明
• 
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,作者: 小编。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:https://www.91sdsh.com/news/show.php?itemid=10520 。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、企业机构、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,仅供参考。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、观点保持中立,不对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如果有侵权等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。。
 
更多>同类产品评测
推荐图文
推荐产品评测
点击排行
信息二维码

手机扫一扫

快速投稿

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,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,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!

我要投稿

投稿须知

版权所有:东莞市群睿塑料制品有限公司

粤ICP备16035029号